欢迎来到充电桩行业垂直门户网站!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四川眉山:加快智慧电网+储能配套发展 推进智慧充电桩建设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2-03-17
北极星储能网讯:北极星储能网获悉,3月15日,眉山政府发布“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规划中提出重点发展方向是加快智慧电网+储能配套发展。提高新增建设项目储能配套率,提升城市电网调节保障能力,与省级规划相衔接,逐步构建适应大规模新能源接入并满足分布式能源“即插即用”要求的电网体系。依托现有电池储能产业基础,在商业综合体、智慧小镇、工业园区等场景推广形成一批“智慧电网+储能”示范项目,提高园区能源综合利用、电量管理和参与区域电网调峰能力。推进电动汽车智慧充电桩建设,发展成熟的商业营运模式,切实提高电动汽车作为分布式移动储能单元在平衡电网负荷、提升电网效率等方面的作用。推动5G基站储能配套,支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企业与发电企业开展电力市场交易,参与电网调节。

开发智能储能设施、智能用电设施,推动能源供需信息的实时匹配和智能化响应。围绕食品分级分类、安全隐患评估监测等,研发便捷快速的检测技术与设备,强化人工智能对食品安全的保障。

原文如下:

眉山市“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前言

一、“十三五”眉山市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情况

(一)产业基础

1.信息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2.数字融合应用基础良好

3.智慧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4.政策体制机制逐步完善

(二)存在问题

1.数字产业规模效益待提升

2.产业数字化转型动力不足

3.创新资源平台集聚度不够

二、“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机遇

(二)面临挑战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主要目标

四、重点发展方向

(一)先进泛在的信息基础设施

1.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网络

2.工业互联网

3.人工智能

4.物联网

5.区块链

6.卫星互联网

(二)数智赋能的融合基础设施

1.智慧能源

2.数字政府

3.智慧交通

4.智慧教育

(三)前瞻引领的创新基础设施

1.科技基础设施

2.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

五、主要任务

(一)设施集群建设工程

(二)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三)应用空间拓展工程

(四)重点项目推进工程

(五)信息安全保障工程

六、保障措施

(一)建立协调推进机制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三)拓宽产业投融资渠道

(四)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五)完善优化营商环境

前 言

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服务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包括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为代表的信息基础设施,数字技术促进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的融合基础设施,以及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新产品与新服务研制的具有公共属性的创新基础设施。为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奋力建设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新兴城市,根据《四川省“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四川省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等文件,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

一、“十三五”眉山市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情况

(一)产业基础。

1.信息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截至2020年,眉山市5G基站配套完工数量1508个,眉山天府新区及两区四县主城区基本实现5G基站全覆盖,高铁、科技园区、工业园区、高校和风景区等特殊场景深度覆盖,其中,眉山移动、成都移动核心网元率先实现SA独立组网和NSA+SA双模灵活组网模式。2021年12月,入选全国首批29家“千兆城市”名单。深入实施“光网眉山·智慧城市”战略,数字经济领域创新创业中心、大数据清洗基地等支撑平台加快建设,市大数据中心一期部署1146个模块化机柜,可提供22万台主机存储能力,逐步打造四川及西南地区数据中心的重要节点,眉山华为大数据中心对本地数字经济赋能作用逐步显现,天府新区眉山片区、东坡区等地数字经济园区加快建设。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领域一批试点示范项目加速推进,芯片材料制造、封测、通信光纤光缆、光模块、光器件等领域加速布局。

2.数字融合应用基础良好。

近年来,眉山市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转变,数字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高,信息技术与传统基础设施加速融合。“十三五”时期,信利(眉山)高端显示、阿格瑞OLED等一批高端优质项目落地营运,信息显示等新兴数字产业加快发展,数字农业基础良好,数字经济与传统优势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体系融合程度不断加深。重点打造5G应用场景,“5G+”模式不断拓展,在智能电网、医疗健康、智能交通等领域涌现出一批创新发展案例。

3.智慧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智慧政府数字化进程明显加快,助推社会治理和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政务云已覆盖全市50个党政机关89个政务信息系统。深入推进“雪亮工程”、“天网工程”、“慧眼工程”等,整合共享全市公共视频资源,提升监测预警能力,助力智慧警务、城市管理创新发展,通过“5G+无人机”实现疫情防控实时监测、逃犯抓捕、空中巡逻、活动保障等社会治理功能。指导东坡区率先实施大气网格化项目,实现空气质量动态监测,开展热点网格智能监管指挥行动,促进环境问题及时有效解决。指导眉山中车公司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铁路货车检测运维与智能货运系统,提高铁路运行效率。

4.政策体制机制逐步完善。

陆续出台《眉山市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19—2023年)》《眉山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眉山市5G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等政策文件,明确提出推动信息基础设施演进升级,积极布局5G应用,出台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打造特色产业集聚地,新增入库一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积极推动重点项目落地,与中国移动四川公司等基础电信运营商签署合作协议,聚焦“5G+”产业化应用。在人才工作、项目审批、吸引产业投资、拓展融资平台等方面优化政策导向,为发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

(二)存在问题。

1.数字产业规模效益待提升。

5G网络、基站规模化部署尚不能满足发展需求,服务器上架率和利用率有待提高,骨干通信能力亟需扩容。全市网络基础设施布局统筹集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存在不均衡、不充分现象,县域、农村与城区存在较明显差距,企业间业务关联度不高,优势领域集中在基础材料和零部件制造、加工组装等环节,价值链所处位置不高,缺乏有影响力终端产品及落地应用,面临高端和低端“两端挤压”。围绕大数据技术形成的核心业态规模较小,处于培育发展阶段。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基础设施建设较缓。新基建赋能数字产业集聚发展态势不明显,数字经济尚未形成独立完整产业集群,数字经济规模占全省比重仅约3.7%。

2.产业数字化转型动力不足。

企业对于产业数字化认知存在较大差异,投入数字化转型的动力不足,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在主要制造行业的应用普及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各行业融合程度差异较大,工业设备联网率、企业上云率、“机器换人”步伐总体与国内发展较快地区存在一定差距,重点领域和垂直行业缺乏成熟的典型示范模式,5G应用尚需从辅助环节向生产核心环节渗透。公(专)用充电基础设施使用率有待提高,商业化营运模式尚不成熟。产业数字化缺乏生态主导型企业引领,配套产业链和生态圈发展不充分,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不能良好适配。同时也面临企业资金压力大、制造业数字化基础薄弱等难题。

3.创新资源平台集聚度不够。

本地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占GDP比重为0.76%,约为全省水平的三分之一,原有公益性研发机构以传统产业布局为主,高校、科研机构、职业院校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资源配置较少,企业建有技术中心的比例仅为约13%。缺乏生态引领型企业和创新型项目,重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培育储备不够,围绕细分产业的创新资源较为分散,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偏低,申请专利、软件产品及软件著作权数量较少。相关生产性服务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工业企业与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联动衔接不足,产业数字化需求缺乏有效资源供给。

二、“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机遇。

一是新基建成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数字中国建设,2015—2020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0.1%,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19.1万亿元,占GDP的18.8%,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8.2万亿元,互联网普及率超过70%。进入“十四五”时期,数字经济发展进入新蓝海,新型基础设施具有强大的经济社会带动作用,将成为加速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2020年国内新基建投资规模超过1万亿元,累计建成5G基站71.8万个,终端连接数超过2亿。相关领域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迭代不断加快,应用场景不断丰富,新型信息基础设施覆盖率逐步提高,融合基础设施发展效能明显提升,创新基础设施成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二是国家和四川省政策支持新基建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加快5G、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各省市积极布局,区域竞合加速演进。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一代信息网络布局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四川省在国家网信办相关评估报告中位列“各省(区、市)信息化发展水平”榜单第一梯队,千兆光纤用户数位居全国第三位,陆续出台《四川省“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等20余项系列政策文件,推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产业支撑和安全保障能力提升,鼓励五大片区共建共享和跨行业信息基础设施合作建设。三是西南地区5G、大数据等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型城镇化等系列国家战略和政策机遇交汇叠加,西南地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加快融合发展,基础网络不断完善,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等加快布局,数据资源加速流通,眉山正致力于打造区域数据中心的重要中心节点。四是区位和产业禀赋进一步显现,以成都为核心的区域数智赋能产业融合不断深入,天府新区眉山片区作为成眉战略性新兴产业功能区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明确,产业基础、应用场景等禀赋将逐步显现,重构区域竞争新优势,助推眉山市加快建设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新兴数字城市。成德眉资公共服务同城化、成绵眉新型显示“金三角”等加速融合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迎来区域协作、生态共赢的新机遇。五是新基建和智慧产业反哺带动本地优势产业发展,形成互促共生关系。随着国内新型基础设施、智慧能源、智慧交通等加快建设,特别是成眉地区产业共链建设深入推进,对眉山本地智能装备及关键零部件、电子材料及元器件、高效晶硅电池等光伏新能源产品、充电设施等产品供给需求加大,车路协同、智能网联汽车加快发展,带动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铁路货车及关键零部件、先进金属材料加快发展。另一方面,智慧消费覆盖面不断扩展,对食品、保健食品、医药及医疗器械等消费品精准设计与制造、可追溯特性等要求提高,带动传统产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和实现柔性化生产。

(二)面临挑战。

一是数据、人才、资本等发展要素支撑不足,存在数据质量不高、数据流通不畅、数据资源积累和价值挖掘不足等问题,产业链供应链池尚未全面建成,公共信息资源和商业数据开放程度仍旧较低,缺乏信息共享方面的政策规范。本地高校、职业院校缺乏相关专业培养方案和人才产出,科技领军人才、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储备不足,青年人才群体建设相对滞后。金融机构及其出台产品服务与新基建领域发展特点尚不能良好适配,社会投资潜力有待释放。二是营商环境有待完善,科研用房、研究与孵化基地、人才支持政策等配套保障能力亟需加强。随着智慧健康、智慧物流、超高清视频等融合应用领域加快发展,在加强电力和频率保障、推动公共数据资源、私有设施开放共享及促进信息消费等方面需进一步完善政策保障。三是数字安全保障能力有待提升,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程度逐步提高,对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依赖程度不断加深,数字生产要素加速流动,对信息安全保障、技术运维、标准和服务规范制定、供应链安全管控、结算和税收环节监管等环节提出更高要求。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决策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机遇,对标全省“5+1”现代产业体系和眉山“2+3+N”现代农业产业体系、“1+3”为主导的现代工业体系及“3+5”现代服务业发展目标,坚持市场主导、创新引领、需求牵引、多元投入,以重大工程项目为抓手,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融合基础设施智能升级,推动创新基础设施突破发展,打造高标准高层次高质量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助推产业升级、城市治理和科技创新,为眉山市建设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新兴数字城市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统筹协同、前瞻布局。以高速泛在和智慧互联为基础,远近统筹、协同联动、建用兼顾,加强对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跨系统的统筹衔接,城乡一体推动资源、产业、应用、生态融合发展,提升整体发展效能。

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优化营商环境,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积极创新投融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管理和运营。

需求牵引、创新驱动。聚焦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需求,拓展数字经济应用场景,鼓励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服务创新,加强供需对接,强化要素支撑,广泛开展新型基础设施典型示范和场景应用案例建设。

开放协作,安全可控。全面拓展新型基础设施先进技术、先进模式、先进应用的协同模式,构建开放协作的建设模式。管理和技术双管齐下,提升信息安全服务能力,打造安全基础设施、安全应用等安全生态体系。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市基本建成泛在感知、高速连接、协同计算、智能决策、绿色安全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5G等信息网络全面覆盖,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与传统产业深入融合,新型城市管理基础设施基本形成,汇聚覆盖政务、企业、机构等多源数据,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全面普及,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城市治理效率明显提升,新型基础设施成为“数字眉山”的重要基石和引导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信息基础设施全面覆盖。大数据中心承载力满足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和数字经济的需求,5G网络覆盖广度和应用深度省内领先,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专用网络设施体系及应用体系初步构建,泛在互联、智能高效、安全可控的网络设施初成体系。

——融合基础设施深度部署。能源、交通、城市、物流、医疗、教育、政务等领域的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持续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对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赋能作用全面提升,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典型应用示范场景和案例。

——创新基础设施加快布局。在优势领域和战略性新兴领域建成若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一批创新平台,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性成果,形成“创新能力+先进算力+通用技术能力”的创新基础设施集群体系。

表1 “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指标

1.png

2.png

四、重点发展方向

(一)先进泛在的信息基础设施。

1.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网络。

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5G基站、边缘数据中心等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优先覆盖大学城、科创城、产业园区、车站、机场、港口等重点区域及部分垂直行业应用场景;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布局,逐步推进中心城区、党政机关、重点区域5G网络深度覆盖,努力实现重点区域的连续覆盖与乡镇区域的全面覆盖。加快部署适用于工业互联网高可靠、广覆盖、大带宽、可定制的支持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的企业外网络基础设施。制定眉山市移动5G联创实验室建设总体规划,鼓励5G联创开放实验室在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智慧科技示范等领域开展探索。

提升5G产业链核心竞争力。瞄准5G产业链重点环节,培育引进一批围绕5G元器件、5G基站、5G智能终端等关键领域,掌握产业核心要素,对产业上下游及周边产品有联动影响,具有垂直一体化整合能力的骨干领军企业。做优5G器件原材料产业,做大5G光通信产业,做强5G智能终端产业,推动眉山市5G产业实现跨越式进阶。推进5G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融合创新。支持5G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各类创新创业载体发展,打造集“研发、服务、投资、孵化”为一体的创新发展试验基地,推动建立5G产业联盟、应用联盟。

推动5G应用示范。积极推进5G核心技术在高清视频、智慧交通、智能制造、远程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加快研发融合5G技术的4K、8K超高清视频产品,推出融合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新一代消费级新兴产品。重点组织实施若干5G融合应用工程,大力推动5G在工业制造、交通物流、文化旅游、医疗健康、教育、安全应急、社会治理等领域开展“5G+”融合应用示范。以网络建设支撑5G融合应用向纵深发展,以5G融合应用带动网络建设,形成建设与应用双向驱动的互促发展格局,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5G应用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专栏1 5G项目建设工程1.5G精品网络建设工程加快推动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规模组网,对主城区主要道路、楼宇、政府、高校、医院、机场、地铁、高铁站等重点区域以及眉山市所辖2区4县进行基站建设,打造支撑5G基站大容量、高速率、低时延数据传输需求的精品网络。加快推进全市范围LTE核心网、接入网、承载网、业务运营支撑系统、固定网络基础设施等升级改造。2.5G+医疗康养示范工程鼓励建设5G智能养老社区和机构,构建安全便捷的智能化养老基础设施体系,打造智能化养老解决方案平台,推动健康服务精准化、高效化、智能化、专业化发展,为老年人提供智能健康监测、语音交互、超高清视频通话和远程诊疗等服务,实现个性化、高品质的智能健康与养老服务。3.天府新区成眉片区5G融合发展工程依托天府新区成都眉山片区,推进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共建共享,重点支持5G产业发展。依托眉山天府新区、眉山东部新城、仁寿东部片区与成都科学城、天府总部商务区、天府文创城共建双向飞地园区,支撑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协作带建设。推动区域内5G产业供需适配和本地配套,逐步打造“5G产业生态圈”。

2.工业互联网。

加强应用与推广。支持制造业企业、信息通信企业、互联网企业、电信运营商等牵头或联合建设跨行业、跨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东坡泡菜、食品加工等重点领域的互联网平台建设,推动产品研发、工业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系统数据的贯通共享,实现研产供销、经营管理与生产控制、业务与财务全流程数据综合集成。支持企业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用户精准画像绘制,促进用户数据与制造全流程数据的贯通集成,实现面向用户需求的柔性化、定制化生产。支持工业企业围绕企业生产管理关键环节,运用工业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进一步降本提质增效。支持企业“上云上平台”,引导通过按需付费模式,运用平台通用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业务系统,降低信息化一次性投入成本,快速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

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吸引专业机构进驻,围绕工业互联网行业需求开展标准制定、试点示范、成果推广、技术咨询、产品测试认证、人才培训、供需对接等工业互联网专业化服务。促进工业互联网服务商与制造业企业精准对接,发展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和服务化转型等制造业新模式。

打造体验中心。建设先进的工业互联网展示体验环境,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体验中心。创新运用互联网、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等先进技术,汇聚若干工业互联网平台等典型解决方案,搭建“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工业互联网应用创新体验环境”“智能供应链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体验环境”等应用体验空间。

专栏2 工业互联网体系建设项目1.制造业工业互联网平台项目面向机械及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推广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产业平台化、集群化、协同化、智能化高质量发展,开展数字化工厂整体解决方案及服务,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2.“工业互联网+食品”平台整合京东等知名电商在物流、技术、金融及生态等领域资源,合作共建市农业大数据中心、数字农业示范创新中心、眉山电商生态产业聚集中心等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业互联网+食品”行业平台,推动泡菜、柑橘、粮油、生猪养殖等特色产业数字化转型。3.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支持新型显示、新能源新材料、农产品及食品加工、绿色化工等企业率先开展上云行动。培育和引进云服务龙头企业和平台服务商,建立“数字伙伴”合作联盟。依托万象科技创新产业园、京东智联云、猪八戒等载体,牵头打造行业数字化平台,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数据资源开发共享、平台支撑、解决方案等服务。

3.人工智能。

加速融合应用。加快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融合,推动智能芯片、智能计算、智能交互等关键技术和产品率先在医疗健康、电商、公共交通、金融、教育、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实现突破和应用。加快建设医疗健康大数据中心,推动人工智能诊疗新模式,建立快速精准的智能医疗和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智能养老社区和机构,推动智能陪护机器人、智能健康设备等产品广泛使用。推广基于人工智能的新型商务服务与决策系统,拓展商务大数据采集和分析应用,加快精准营销、智能配送、供应链管理等新型商贸服务发展。推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发展基于人工智能的精准化教学和个性化学习模式,加快建设在线智能教室、智能实验室、虚拟工厂(医院)等智能学习空间。

发展智能产品。发展智能控制产品,研发应用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人机交互、灵活精准控制等特征的智能化设备,重点聚焦无人机、智能网联汽车、数控装置、机器人等优势领域,提升应用智能设备处理复杂、突发、极端情况的能力。开发智能储能设施、智能用电设施,推动能源供需信息的实时匹配和智能化响应。围绕食品分级分类、安全隐患评估监测等,研发便捷快速的检测技术与设备,强化人工智能对食品安全的保障。丰富智能家居产品和服务,推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智能搜索、自动控制等技术在智能家居领域广泛应用,鼓励围绕家庭安全、环境监测、儿童陪护、健康养老等领域,开发可穿戴设备、消费级无人机、家庭服务机器人、智能监护设备、康复辅具等产品。

建设开源共性技术生态。支持开源开发平台、开放技术网络和开源社区建设,建设面向人工智能的开源软硬件基础平台。探索利用“揭榜挂帅”机制,搭建技术供需对接平台,加强人工智能关键共性软件的技术攻关和硬件研发。以龙头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为牵引,构建人工智能开源共性技术体系、产业发展支撑体系和全方位服务体系。引导鼓励各类人工智能新技术、新产品在眉山“首发首秀”。鼓励骨干龙头企业构建基于开源开放技术的软件、硬件、数据、应用协同的新型产业生态,支持企业针对不同应用场景建设强化学习技术研发平台,为新一代智能机器人、智能工厂、网络安全、人机交互等技术发展提供基础设施支撑。

专栏3 人工智能项目建设工程1.人工智能产业园项目规划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园,开展人才培养、前沿研究、成果转化、创业孵化等服务。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基地,承接人工智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服务。引进企业、创新平台、中介机构、高校院所等主体,优化配置产业要素,为园区企业提供从产业孵化、产业加速到产业龙头的服务。2.人工智能基础数据产业基地与国内互联网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建设人工智能基础数据产业基地。发挥企业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技术优势,吸纳数据标注企业入驻,在语音识别、人脸识别、无人驾驶等领域开展业务数据处理,扶持新兴数据服务产业发展。3.人工智能应用示范项目探索“人工智能+农产品加工”、“人工智能+智慧交通”、“人工智能+智慧教育”、“人工智能+智慧医疗”、“人工智能+智慧文旅”等应用,通过示范带动,培育5—10个人工智能典型应用示范项目。

4.物联网。

开展技术标准研究。面向不同垂直行业应用环境和业务需求,重点加强网络切片、边缘计算、高精度定位、智能传感、安全芯片、小型化低功耗智能仪表、传感器网络组网和管理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面向智能家居、智慧农业、工业制造、能源表计、消防烟感、物流跟踪、金融支付等重点领域,推进移动物联网终端、平台等技术标准及互联互通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提升行业应用标准化水平。

推进移动物联网应用。结合5G等新技术应用,围绕产业数字化、治理智能化、生活智慧化三大方向推动移动物联网创新发展。产业数字化方面,深化移动物联网在工业制造、仓储物流、智慧农业、智慧医疗、智能停车场、综合交通管廊等领域的应用,推动设备联网数据采集,提高生产、流通以及交通管网运行效率。治理智能化方面,以能源表计、消防烟感、公共设施管理、环保监测等领域为切入点,助力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增强城市韧性及突发事件应对处理能力。生活智慧化方面,推广移动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儿童及老人照看、宠物追踪等产品中的应用。

加强协同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基于大数据的物联网连接管理平台、设备管理平台、业务分析平台,统筹交通、物流、能源领域现有网络、平台的共建共享,形成基于底层“万物互联”的框架体系。发展以数据和云平台为基础支撑的物联网产品和服务,提升物联网终端开发、过程管理和垂直应用能力,促进跨行业跨领域共享,支持有能力的企业建立开放实验室,探索构建跨行业物联网运营和支撑公共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测试、验证及开发支持等服务,实施产业功能区物联网全覆盖工程,推动智慧园区建设。

专栏4 物联网项目建设工程1.物联网基础建设工程提升传感器、摄像头、电子标签等覆盖率和共享率,在智能停车、智能仓储、综合交通管廊等领域开展示范应用。实施产业功能区物联网全覆盖工程,建立基于大数据的物联网管理平台,实现连接管理、设备管理、数据传输、业务分析等功能。2.城市物联感知设施提升工程制定全市一体化物联感知设施标准规范,推进城市治理、公共服务领域感知设施的统一规则编码与接入管理。统筹应急管理、公共安全、道路交通等重点行业领域的物联网终端建设,形成可感知、可监测的城市智能感知设施部署。

5.区块链。

推动区块链与新基建融合发展。推进区块链技术与5G、数据中心、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发展。构建以区块链为底层协议的5G网络空间构架,建设以城市智能数据中心为大脑的5G链网新基建平台。打造工业互联网安全云平台,建立基于区块链的控制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的工业互联网多层次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示范工程。利用区块链不可篡改和可追溯性,实现物联网传感设备可信采集,建立安全可信物联网。

区块链赋能制造业数字化工程。推动制造业运用区块链技术整合产品设计、生产工艺、设备运行、运营管理等数据资源,实现生产资源优化配置和制造能力提升。鼓励企业“上云上链”,推动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业务数据互联互通,实现供应链资源共享和产业链协同发展。利用区块链在数据协同共享、流程优化和安全可控方面的优势,建立工业互联网数据资源共享交换机制。

实施区块链应用示范工程。支持本土区块链企业优先参与全市数字经济与智慧城市建设,探索建立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资产交易平台。推动区块链与金融、物流、医疗、能源、数字政府、智慧城市、农产品溯源等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支持打造一批“区块链+”试点示范项目,鼓励创建区块链产业园,打造“区块链+智能制造”、“区块链+大金融”、“区块链+数字农产品”、“区块链+数字文创”、“区块链+数字政务”、“区块链+智慧城市”等示范园区。

专栏5 区块链项目建设工程1.区块链创新示范区加快完善“蜀信链”区块链服务基础设施,在产品溯源、医疗健康、物流仓储、数字农产品、金融等领域打造一批典型应用场景和示范工程,配套建设区块链实验室、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载体。2.区块链企业培育工程建立区块链企业库、产品库,培育扶持区块链优势企业。择优遴选2—3个区块链平台项目纳入产业生态重点培育对象。外引内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区块链技术龙头企业加快产业布局,采取“一企一策”的方式,给予精准支持。3.区块链企业上链行动重点支持一批赋能金融、供应链、智能制造等应用场景的区块链底层技术和BaaS平台。积极推动“企业上链”,鼓励各领域企业通过上链解决在发展中的痛点难点问题。定期评定一批“企业上链”优秀示范应用案例,给予宣传推广和资金支持。

6.卫星互联网。

推进卫星数据深度挖掘。依托重点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积极布局航空航天产业集群和科研集群,协同建设航空航天领域专项实验室(研究中心)、互联网卫星研究院等创新平台,推进卫星数据深度挖掘,支撑四川省卫星互联网重大工程建设,推动天空地一体化协同城市治理体系建设,打造“西南新航天城”,成为“天府航天创新谷”。

专栏6 卫星互联网建设工程1.卫星+智慧城市项目建设一个星座(14颗卫星),一个平台(天基大数据综合应用服务平台),通过时空云服务、大数据及遥感技术等信息技术,进行地理空间位置数据的整合、交换和充分共享,应用于自然资源、空间规划、国土资源、城市管理、环保、林业、精准农业、防灾减灾、乡村建设、智慧交通等领域。

(二)数智赋能的融合基础设施。

1.智慧能源。

推进智慧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抢抓四川省推进5G+新型电力系统试点建设的战略机遇,推动先进电网技术、控制技术、信息技术融合,推进智能变电站、智能电表、配网自动化等技术应用。促进传统电网向全息感知、全景协调、互联互通发展,打造城市级智慧电能调度平台,推进远程集控、智能诊断、智能运维新模式新业态。培育一批智能电网和智能电厂试点,开发应用智能发电运行管理系统。建设新型智慧燃气物联网运行体系,提升方便快捷燃气业务及增值服务供给水平。加快推动氢能源使用,在居民小区、商业综合体、科教文卫事业单位等开展氢燃料电池车辆加氢设施试点项目。

加快智慧电网+储能配套发展。提高新增建设项目储能配套率,提升城市电网调节保障能力,与省级规划相衔接,逐步构建适应大规模新能源接入并满足分布式能源“即插即用”要求的电网体系。依托现有电池储能产业基础,在商业综合体、智慧小镇、工业园区等场景推广形成一批“智慧电网+储能”示范项目,提高园区能源综合利用、电量管理和参与区域电网调峰能力。推进电动汽车智慧充电桩建设,发展成熟的商业营运模式,切实提高电动汽车作为分布式移动储能单元在平衡电网负荷、提升电网效率等方面的作用。推动5G基站储能配套,支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企业与发电企业开展电力市场交易,参与电网调节。

提高智慧水务发展水平。完善“两江两湖”等河流湖泊监测体系,构建全流域管控平台,完善水利物联感知体系,开展预测预报、水文分析、监管调度等智慧化应用。加强与眉山港基础设施规划衔接,推进5G基站向港口布局和码头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提高设施数字化、信息集成化、技术自动化水平,打造高效、智慧、绿色港区,切实提高货物中转运输能力,提质发展多式联运,提升业务服务效率和水平,积极拓展新业态,打造区域数字服务出口基地的枢纽中心。

专栏7 智慧能源建设工程1.数字化双碳双控管理平台对政府、机构、园区、企业等能耗数据、碳数据实施统一管理,实现能耗及碳排放的实时可视化管理。2.智慧电网综合运行管理平台逐步建立城市级智慧电能调度平台,推动传统电网向全息感知、全景协调、互联互通发展,推进远程集控、智能诊断、智能运维等发展,依托智能电网建设,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支持有关主体参与电力市场交易。

2.数字政府。

全面推广政务云工程。加快推动政务系统全面上云迁移,建设统一的政务服务云体系和云灾备服务体系,提升政府决策治理科学水平,深化与重庆市涪陵区合作,探索数据共享开放的有效做法,推动两地政务数据中心相互合作。建设外网协同办公平台和行政效能监察系统、党务政务热线平台系统,提升市县乡各级电子政务外网光纤覆盖率、接入贯通率,实施业务专网整合迁移计划,加强专网、外网安全管理。推广使用政务服务APP,形成一批智慧化办公应用,构建惠民利企、透明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着力推进智慧教育、智慧医卫、城市大数据平台、美好眉山等重点项目加快实施,优化司法、信访、医保、互联网+医疗等民生服务功能。

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开展城市照明、能源、邮政、给排水等领域智能化改造,建设专业管线信息平台和管理信息系统。推进智慧灯杆、5G基站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和拓展应用,完善智能感知、预警、决策和调控体系。加快智慧楼宇、智能水电、智能安防等技术综合应用,打造一批智慧社区样板。推动地上建筑物、市政设施、地下管线等数字化展示、可视化管理,积极构建数字孪生城市,推动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设。

夯实城市智慧化治理基础底座。打造全市一体化智慧城市底座,加快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应用,以系统集成为导向,分布推进集城市大数据运营、城市规划、综合管理、应急协同指挥等于一体的城市智慧治理中心(城市大脑)建设。推进“多规合一”、“多图合一”建设,优化完善业务系统接入标准和管理办法,建立涵盖安全、交通、生态、环保等多领域的城市运行监测体系。夯实城市数据底座,汇聚政务服务、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各类数据,建立城市运行体征指标体系,实现智能化监控预警、数据化综合研判。

提升城乡治理水平。加快城乡污染源智慧监测监控设施建设,因地制宜部署环境感知、信号传输、运行控制等智能设备,提高水体治理、食品安全保障能力。推进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监测预警、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建设。提高数字政务在粮食和物资储备、产业监测、应急管理和指挥、军民融合等方面的作用。推广实施大气网格化项目,实现空气质量动态监测,促进大气污染问题及时有效解决。深入推进“雪亮工程”、“天网工程”、“慧眼工程”,助力智慧警务、城市管理创新发展。推进“5G+无人机”等技术手段在疫情防控监测、活动保障等领域应用。

专栏8 数字政府建设工程1.市本级信息化工程制定统一数据服务接口、跨部门业务协同流程等标准规范,优化升级市综治中心信息平台,整合“雪亮工程”、“天网工程”、“慧眼工程”等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和社会治理数据,建设智能分析、数据挖掘、风险防范、预测预警等功能模块,提升社会治理效能。2.社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强化信用信息平台与金融、税务、市监等部门的互联互通,提供企业增信、风险预警、银企匹配服务及开发个人积分及应用管理、中介服务行业信用系统、信用知识云课堂等模块。3.眉山智慧治理中心(“城市大脑”)分步推进眉山“城市大脑”建设,打造数据中台、物联感知平台、AI能力平台、应用支撑平台等,逐步推动各部门、各县(区)数据汇聚和系统互联互通,建设城市运行管理系统,实现城市运行体征实时监测。支持数据、计算能力和场景开放,吸引各类社会主体开发智慧应用。4.智慧应急运行管理平台管理整合应急通信资源管控、智慧调度、卫星监测预警、突发事件预警、疫情防控等管理平台,完善城乡联动的数字化应急预案,建立“平战结合”常态下事件关联、响应和启动机制。 5.危化品全流程区块链管理服务系统综合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软件系统及硬件集成设备,对危化品生产、贮存、运输、使用、经营、废弃处置等各环节进行信息化管理,实现来源可循、去向可溯、状态可控、责任可究,推动风险隐患评估分级化、安全预测预警精准化、全生命周期监管可视化、危险废物处置生态化、基地应急救援高效化。

3.智慧交通。

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高铁、轨道交通、城市道路、交通枢纽场站、农村客运场站、交通道路站点等领域智能化升级改造,助力四川省打造“轨道上的智慧都市圈”推进成眉市域铁路和岷江航道智慧化建设。加快智慧高速公路和智慧普通公路建设,提升重点桥梁、隧道智能化安全监测能力。推动跨部门信息共享利用,逐步构建平台互联、数据互通、协同运行、综合管控的公共交通监测协调管理模式,建设交通监控指挥中心和应急指挥平台。推动车路协同示范项目建设和加快推广,利用智慧交通建设密切城市与乡村交通联系。

推广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按照桩站先行、车桩相随原则,适度超前布局,有序提升充电保障能力,加速电动汽车推广应用。加大交通、市政、电力等公共资源整合力度,合理布局公共交通充电基础设施,优先布局密集路网、码头、城铁等。依托现有及规划建设的公交站场、回车场,构建电动公交车充电设施网络。将城际交通干线充电基础设施纳入高速公路配套设施要求,鼓励高速公路服务区、加油站改造增设充电桩,打造一批城际快充站。新建住宅按配建停车位100%比例配建充电基础设施或预留安装条件,推进实施“充电桩进小区”示范项目,党政机关、科教文卫事业单位、旅游景区等按有关比例建设或预留安装条件,鼓励已建单位改造增设。推进物流、环卫、出租车等专用充电站建设。完善充电标准体系,实现服务平台互联互通,提高充电服务通用性和开放性,加快推进换电模式试点示范。

构建智慧物流体系。逐步构建覆盖全市骨干物流网络的智慧物流信息系统,打造一批以集约化、信息化为主要特点的智慧物流园区,助推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建设。促进企业、物流园区等数据与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时对接,推进仓储、分拣、配送等全流程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推动RFID、温度传感器等技术装备研发应用,提高婴配乳粉、中药材、电子产品等重点消费品追溯体系覆盖范围,打造高端消费符号,提高质量安全保障和产品议价能力。拓展智能末端配送设施投放范围,在医院、学校等公共区域投放一批智慧快递柜,鼓励居民小区、商业综合体等配建相应设施。加强与周边城市物流网络衔接,立足眉山国际铁路港、眉山新城国际物流中心、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积极构建区域物流枢纽重要节点和西南地区智慧物流基地。

专栏9 智慧交通建设工程1.智慧交通综合运行管理平台整合升级现有交通信息化系统,通过接入汇聚车辆监管数据、位置数据等,实现在线监控与跨领域数据共享。2.眉山商贸物流运营平台依托苏宁西南地区电子商务运营中心等载体建设,逐步推进眉山商业物流运营平台建设,建设配送中心及电子商务中心、物流管理中心、采购结算中心、信息数据中心,提供物流仓储、智能管理等服务。

4.智慧教育。

建设智慧教育平台。加快建设全市一体化智能化“5G+教育”云平台和教育大数据中心,加强教育大数据采集和应用,推动大数据服务教育教学全过程。

普及数字校园建设。基于 5G 建设教育专网,将数字校园网络环境条件纳入学校办学条件建设标准,加快数字校园应用环境、终端和平台等要素建设。

推进智慧教育应用。推进信息技术与学校管理、教学和服务等深度融合与创新应用,探索学校教育教学的新模式、新途径和新方法,构建线上线下融合、课内课外融通的智慧教育新生态。

专栏10 智慧教育建设工程1.智慧教育平台项目建设统一的“互联网+教育”云平台、教育大数据中心,推动各类教育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推动教育数据采集、汇聚,提供各类“云”化智慧教育资源和管理服务,开展大数据在个性化教学、智慧学习等领域示范应用。

(三)前瞻引领的创新基础设施。

1.科技基础设施。

重点领域高水平实验平台。吸引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落户,深刻把握四川省创新基础设施主导方向,结合本地优势产业,聚焦大数据、电子信息、装备、食品、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新增建设若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前沿引领创新平台,取得一批重要原创性成果,建设四川省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积极布局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等高水平创新平台。支持区域联合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争取国省重大科技设施在眉布局,力争实现国家大科学装置零突破。鼓励高新技术企业研究中心入驻。因地制宜布局若干数据研究中心,加快协同构建西部科学数据资源库,协同建设四川省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支持有条件企业争创数字化转型示范中心、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等。

科教基础设施。深化产教融合,打造数字经济和新基建、智能制造等相关领域若干产教融合基地,争取国省重大科教基础设施在眉布局,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人才产出能力。鼓励科研机构在本地设立产学研园区、人才培养中心、职业培训基地等,支持岷东新区围绕四川大学眉山校区打造四川大学科创港,着力培养复合型、实用型、创新型人才。

专栏11 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工程1.中国西部(眉山)高端显示创新平台推动四川信仁光电显示技术研究院升级,推进与中科院光电研究所、成都京东方、重庆京东方等联合建设新型显示产业创新平台,开展柔性显示、超高清显示、激光显示等前沿技术研发与产业化。2.智能机器人创新平台以天府新区、彭山区为重点,建设智能机器人产业园,打造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整机总装及关键部件制造区,深化与四川机器人产业联盟战略合作,建立机器人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开展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3.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基地依托启迪天府新区科技城项目,加强ADAS解决方案、车载通讯、云控业务等研发应用,布局智能网联汽车生产,整合内外部资源,打造启迪(眉山)智能网联汽车研发、生产基地。4.加州智慧城建设新能源研发中心、孵化中心以及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研发中心,以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聚焦人工智能、5G、大科学装置、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等领域,前瞻布局未来产业。5.铂智荟创新引擎国际社区围绕数字技术实用化和产业化,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香港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院校合作,建设研究开发平台、专利分析与交易平台、院士及国际高端学者工作站、新基建及数字经济领域专业化人才培养基地。

2.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

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加快突破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在重点企业培育和发展一批产业技术创新重点项目。打造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新发展平台、中试熟化基地等专业化平台及部分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加快布局智能设计与仿真验证中心、检验检测中心等行业性技术支撑平台。依托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优化创新资源集聚转化,协同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天府科创走廊。

创新创业集聚区。加快构建多层次、立体化、高能级的创新创业体系,打造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互促发展的数字经济创新创业集聚区。进一步吸纳成都及周边科教、智库资源,积极打造细分应用场景的转化基地。积极推动眉山岷东新区双创中心建设,鼓励有关县(区)、园区建设数字经济双创中心和特色产业孵化中心,构建“研发、孵化、科服、社区”四位一体科创体系。支持有关企业创建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持续推进国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

专栏12 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工程1.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规划建设眉山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在政府支持引导下,支持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龙头企业联合行业协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具体共建,提供企业数字化、园区数字化、治理数字化等领域研究咨询、技术供给、管理创新等系统集成服务。争创省级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2.电子信息产业孵化平台依托仁寿经开区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孵化平台,引进专业化众创空间、科技企业专业孵化器、加速器等,开展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智能终端等电子信息产业成长型企业孵化培育工作。3.万象创新科技产业园按照“政府指导、业主投资、市场运作”创新经营模式,建设以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为主的高端前沿新兴产业孵化平台。支持园区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启迪天府新区科技城与清华大学开展合作,建设支撑本地5G、人工智能、智能网联等新兴产业产学研用融通发展的创新服务平台。

五、主要任务

(一)设施集群建设工程。

统筹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绿色集约、布局合理、高速互联的数据网络和数据中心集群。建立成眉数字经济战略合作机制,围绕优势互补,聚焦重点领域,实施产业集聚发展行动,加快设施集群集聚发展。

打造特色新型基础设施产业集群。统筹推进5G网络广泛覆盖、千兆光纤网络加快升级、大数据中心集聚发展,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普及推广,优化设施空间布局,推动省内跨行业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合作共建,提升设施区域辐射带动能力。坚持5G基站、数据中心等绿色集约、节能降耗发展,打造“绿色底座”。推进设施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衔接,着力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增强农村区域布局,提高乡村产业、乡村事务服务能力,发挥就业增收促进作用。培育壮大数字产业集群,高标准推进“成德绵眉泸雅”大数据产业眉山集聚区、成绵眉新型显示产业“金三角”建设。加强数字经济和传统优势产业集群共生发展,全面推进“一带一核三区”工业发展区数智赋能发展水平,重点建设天府新区眉山片区、东坡区等地数字经济园区,指导各县(区)打造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基地、智慧产业园区。

建立区域产业战略合作联盟。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和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为纽带,深化成眉、渝眉三次产业对接,搭建区域产业创新、行业云数据资产和金融服务共享平台,推动眉山天府新区、岷东新区与重庆仙桃数据谷在数字产业、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化合作。加强成眉规划同城机制和产业共链建设,指导建立成眉数字经济产业联盟。在人才、资本、科技等要素流动方面出台相关政策,促进资源合理流动。推进“三减一优”改革,着力降低新型基础设施规模化部署成本,优化企业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重点项目落地。

实施产业集聚发展行动。加快培育多层次市场主体,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开展龙头企业精准招商,加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建设,打造一批细分产业重要二级节点。深入开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鼓励各类行业企业专注于细分领域创新,积极参与国标、行标制定,提高行业话语权。建立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机制,促进初创型、成长型科创企业发展。促进大中小型企业融通发展,招引和培育平台型企业,形成融通创新、迭代应用的产业生态。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培育一批行业领航企业。

(二)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以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导向,积极搭建创新资源对接平台,建立常态化对话机制,加强引智工作,提升本地基础研究能力,加快共性关键技术和解决方案研发与产品化,丰富产业应用创新载体,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加强技术研发和产品化。推动工业软件、芯片设计制造、先进计算、人工智能技术、存储技术、数据安全等领域基础研究,加强共性关键技术供给能力。研究布局系列攻关项目,出台有关支持政策,促进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领域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推进“眉山智造”示范工程,打造智能机器人、智能装备、柔性电子、生物医药、精准营养食品等特色产品群和现代智慧物流港、人工智能孵化器等智慧服务载体。前瞻布局前沿新材料、生物工程、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和产品。

构建产业创新发展环境。加强引智工作,建设眉山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咨询智库系统,构建专家咨询机制。加快重点领域企业级技术中心、创新中心建设,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转化体系。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衔接,优化审批机制,提高创新成果转化效率。推动国际交流合作,开拓产业发展空间。强化资本助力,探索由国有企业建立科创投融资体系,引入社会资本,以股权交换作为成本利益分担,支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

搭建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具备数据资源整合、数据产品定制服务等功能的综合型产业服务平台,面向政府、企业、公众,提供政策咨询、共性技术支持、测试认证、知识产权、投融资对接、品牌推广、人才培训、创业孵化等一体化服务,充分发挥数据资产价值,为有关创新研发提供资源基础。推动数据开放共享,构建数据资源标准化体系,探索建立眉山大数据交易平台,制定交易标准规范,增强数据运营能力。积极发挥各级政府的服务职能,打造产业创新“守夜人”。招引和培育一批平台型企业,建立供应链资源池,为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提供精准服务。

举办产业应用创新赛事。搭建企业与创新主体对接平台,积极举办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创新创业、工业软件设计、专利发明等各类竞赛,参与举办数字四川创新大赛等系列活动,引导高校、协会、重点企业等组队参赛。创新开展成渝都市圈跨地域数字经济高峰论坛、产业博览会等活动,着力发展会展经济,推广创新应用,交流研讨产业发展模式与路径趋势,促进产品、服务创新开发与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更好适配。

(三)应用空间拓展工程。

积极拓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应用示范场景,创新应用场景供给方式,重点推进政务、农业、文旅、医疗、金融、物流等行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促进数据资源价值充分体现,打造与我市相适应的互联网服务产品,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亮点突出、可复制推广的典型应用场景,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深化智慧政务应用。以“大数据+人工智能+政务服务”为突破口,基于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和“天府通办”平台,搭建适于政府服务与决策的智能化政务服务平台,提升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公共需求精准预测和智慧化服务水平。推动多维度数据分析、感情识别等在公共需求预测、社会舆情分析中的应用,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政策评估、风险预警、应急处置等方面的应用示范,支撑政府科学化决策。推动自然语言处理、服务机器人在网上办事大厅、政府热线、门户网站、服务窗口的应用,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效能。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整合政务服务移动端应用,推进高频事项“掌上办”,实现政务服务“就近办”。

全面打造智慧民生应用。聚焦医疗卫生、文旅教育、社会服务等民生领域,扩大便民服务智能终端覆盖范围。鼓励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推动从网上医疗咨询向互联网医院升级。利用图像识别、认知计算和深度学习等技术,提升诊疗辅助、健康管理服务能力。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远程诊断准确率并缩短诊疗时间,开展远程临床会诊、远程影像诊断、远程病理诊断和远程医学教育等远程医疗和培训服务。加强群体智能健康管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关键技术,研发医疗级及健康管理可穿戴设备和家庭智能健康监测设备。研发引领文化和旅游消费新趋势的可穿戴设备、智能硬件、沉浸式体验平台、应用软件及辅助工具。推动智能设计与产品创新设计的融合发展,提高市内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文化场所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积极推进基于教育大数据的智能产品与服务在教育教学、教育管理、教育评价、生活服务等方面的全流程应用,推动教育模式变革和生态重构。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能化教育教学环境。推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支持教育机构开展云直播、云课堂等在线教育。开展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和智能教育试点示范学校建设。加快推动适老化改造优化,提高数字服务包容性。

聚焦智慧产业应用。推进现代流通供应链建设,鼓励企业加大5G、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商贸物流设施的应用,支持相关信息化配套设施建设,发展共同配送、无接触配送等末端配送新模式。积极支持各类特色商务云平台、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发展,加快推动企业及平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进“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示范应用,支持市内金融机构探索开展区块链金融应用试点。支持建设车桩一体化平台,实现用户、车辆、运维的动态全局最佳匹配。推进制造业企业智能升级,建设“数字工厂”、“无人工厂”、“智慧工厂”等先进智能制造模式。加快建立和发展基于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食品、服装、医药、电子信息等制造业现代化生产体系,加速智能化转型升级,推进制造业全生命周期智能化改造。引进省内外优质企业,支持本地融媒体发展,培育形成一批拥有较强实力的数字文化企业。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和自然遗产,推动数字文创、数字文旅等新业态发展。探索建立眉山市能源大数据中心,整合水电气油等能源数据,结合政务数据,通过数据挖掘、产品研发、商业模式创新等进行能源大数据的深度开发利用,为政府科学决策、赋能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及智慧城市应用场景开发等方面提供数据服务支撑。

(四)重点项目推进工程。

统筹推进信息网络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引进,支持多元主体投资建设,充分结合本地、周边区域发展需要和产业潜力,积极拓展应用场景,优化政策环境、政务环境,积极推进重点项目落地。

创新项目建设模式。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带动和放大作用,规范并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支持多元主体参与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和项目建设,创新政府性基金、产业基金的设立模式,积极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参与重大项目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坚持以试带用,大力挖掘一批文化、教育、医疗、能源、交通等公共服务领域重大项目,促进示范带动,加快形成需求牵引、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创新应用、产业带动的良性循环。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握东部企业延伸布局机遇,积极招引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加强对本地数据资源规模化、系统性采集与开发力度,建立大数据资源池,提高产业链领航、续航能力。丰富项目合作形式,加强与省外大型企业联动合作,发展总部经济、飞地经济,合作开发产品和服务,供给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更大范围。建立市、县(区)招商案例库,依托典型模式广泛宣传招商引资重大成效,营造有利社会氛围。加强投资环境、招商政策推介,着力引进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度高的项目,推进重点项目落地。

加强项目储备管理。逐步探索以3年为周期,建立眉山市新型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储备制度,精准对接国家和四川省重点投向,抓紧谋划储备相关项目。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纳入全市重大项目统一管理,其中,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进行滚动规划一体管理,重点建设关键信息化基础设施、共性支撑平台等基础性项目。指导各县(区)、行业主管部门、产业园区围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领域,加强本县(区)、本行业、区域的项目策划储备,做到计划一批、申报储备一批、开工建设一批、竣工投产一批。

(五)信息安全保障工程。

围绕挖掘数据要素潜在价值,强化数据要素集聚作用,赋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建立包容审慎的数字化治理体系,提高网络安全和行业应用安全保障能力,促进数据要素安全流通,为营造开放、健康、安全的数字生态保驾护航,支持涉及公共数据安全、弥补网络安全短板、消除严重安全隐患的项目建设。

强化行业应用安全设施。围绕数字政府、工业控制、智能交通、电子商务等场景,支持开展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云计算等场景应用的安全设施改造提升,推进形成网络安全体系。打造自主可控处理器、操作系统底座,采用自主可控服务器、存储系统、网络设备等软硬件,构建自主创新高可靠的政务云服务环境,构建完善的政务办公支撑体系,综合运用云操作系统、云管理套件、桌面云、分布式文件系统等信创云产品。

健全数字安全管控。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建立健全安全测评、风险评估、安全防范、应急处置等机制,确保公共数据安全开放共享。探索建设面向政府信息采集和管控、敏感数据管理、数据交换标准和规则等领域的大数据安全保障制度,明确数据采集、使用、开放等环节涉及信息安全的范围、要求和责任。研究制定数据应用违规惩戒机制,加强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等行为的管理和惩戒力度。

建立安全预警体系。强化信息安全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数据采集、存储、传输、共享和应用全过程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做好等级保护、风险评估、漏洞发现等基础性工作,搭建大数据中心云监管平台,实现对各类信息安全事件的智能化识别、实时预警、动态研判与应急处理,提高安全保障能力。综合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安全虚拟化等新技术,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安全态势感知和风险评估体系建设,整合形成统一的新型安全服务平台。建立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加强云安全监管,健全网络安全风险预警、情报共享、研判处置和应急协调机制。

六、保障措施

(一)建立协调推进机制。

建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市级协调机制,加强统筹规划和整体推进,研究制定重大政策,督促落实重大项目,协调解决要素保障、场景应用等重大问题。整合各方资源,统筹市、县(区)、园区协同推进,强化市级各部门(单位)之间的协调配合,统筹城乡间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协调发展。建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推进机制,经济运行动态监测机制、专家咨询决策机制等。加快建立全市数字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加强目标绩效管理。谋划实施一批重大示范工程,定期发布一批建设应用示范案例,发挥示范引领效应。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加强对重大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土地、用能、环保等政策保障,强化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等支持力度,全面推动实行工业用电阶梯电价政策,进一步降低5G、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用电价格。积极争取中央、省预算内新基建项目建设资金,引导企业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新基建项目落地落实。发展政府数据授权经营,形成以社会需求、应用场景为牵引的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探索设立国有平台公司从事数据资产管理和开发应用,鼓励市本级和县(区)国有平台公司建设运营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载体。搭建数字技术应用、公共服务、投融资、科技创新等平台,为数字经济企业和人才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三)拓宽产业投融资渠道。

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探索新型基础设施投融资新模式。加强对企业的信贷支持,落实相关信贷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申请发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专项债,支持金融机构给予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库企业利率优惠,保障投资企业合法权益。引进和培育数字经济发展风险投资机构,扶持数字经济产业和应用项目。鼓励政策性银行和其他银行业机构运用抵押补充贷款等央行中长期政策性资金,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鼓励保险机构发起或参与设立支持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的债权计划、股权计划和股权投资基金等金融产品。支持扩大债券市场融资。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统筹利用各类专项资金、政府专项债,支持符合条件的公益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融合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四)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制定新型基础设施相关领域人才招引政策,探索实行人才“绿卡”制度。支持市内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加强校企联合实践培育,加大计算机、电子信息、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急需紧缺专业建设力度,在眉山市本地院校开设相关课程,培育形成批量化、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加快建设人才服务体系,与省内外相关组织和企业的人才进行交流合作,与外省、外市科研院所或高校合作建立技术实验室,提升本地专业技术实力。鼓励海外复合型高端人才回国就业创业。积极组织申报重大人才工程项目,充分利用国家、省、市人才项目政策红利,创新人才管理方式、开辟多种绿色通道,推动形成多层次高质量的人才梯队。

(五)完善优化营商环境。

深入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消除民营企业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隐性壁垒,努力提升服务企业水平。进一步简化新型基础设施领域重大项目审批核准程序,加快融合应用领域法规制度建设,鼓励拓展场景应用,扩大数字新消费。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形态构建所需要的数据、平台、场景等面向企业进行合理有序开放,为企业发展提供环境基础保障,加速产品服务的优化迭代。完善政府采购相关政策,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相关产品和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目录。开展优秀产品、服务及应用案例的征集与宣传,积极推广眉山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示范项目发展成效和试点区域发展经验,扩大示范效应。通过各招商平台以及多种媒介,宣传和推介眉山市优越的投资环境和政策措施,营造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版权声明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18618257367;邮箱:SiC@yuanhengliye.com。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文章征稿  联系电话:18618257367

主办:元亨利业——充电桩行业垂直门户 京ICP备10013935号-3 京公安网备 1110580000号